11月17日-18日,一场堪称基础设施领域的“诺奖”级盛宴——“世界城市日”及“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科技论坛”系列活动——2016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国际大会召开。本次大会共收到论文120余篇,来自5个国家19座城市的40余位中外专家围绕“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城市出行方案”、“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与运维”、“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等主题分享了各自领域的最新成果。
11月17日-18日,一场堪称基础设施领域的“诺奖”级盛宴——“世界城市日”及“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科技论坛”系列活动——2016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国际大会召开。会议规格之高、惊喜之多,燃爆中国基建行业。
当然,既然是国际性专业大会,前瞻课题发布也必不可少。本次大会共收到论文120余篇,来自5个国家19座城市的40余位中外专家围绕“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城市出行方案”、“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与运维”、“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等主题分享了各自领域的最新成果。
这些国际行业的前沿观点、技术和实践应用,将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引领国内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升级的新方向,并为我们的城市生活中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
大会两天会期,座无虚席,满目皆亮点!赶紧跟随记者的脚步,来一探究竟!
分论坛 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4.0”
作为此次大会人气最高的话题之一,以“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为题的分论坛,吸引了最多国内外同行和媒体的关注。
诸如“我们究竟如何定义并建设智慧城市?”、“大数据时代下,我们现有的基础设施管理模式将如何应对变革性的需求?”、“如何实现基础设施的智能建造和智慧运维?”“如何通过精准测量城市建筑物在全生命周期中碳排放量,节省城市和家庭能源开支?”……各种大视野、高科技、以及在不久的将来有望走进现实,让我们的城市生活变得更智慧、便捷的成果分享,让数百位专业听众耳目一新。
褚君浩,中国科学院院士
《智慧城市和物联网》
会上,褚君浩院士围绕“传感器”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科学技术等多个领域内的实践应用做了深度分享,并站在国家试点创建“智慧城市”的战略层面,提出了“互联网”+“物联网”+“模型”的创新解决方案,为各地城市真正实现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到智慧化的建设升级,并最终服务于城市居民的幸福感提升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安腾良辅,日本丰田都市交通研究所部长
《日本的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
安腾良辅部长指出,智慧城市本身是新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最基本的核心是IT技术的实现和城市所有居民的共同参与。以日本丰田市智慧城市建设为蓝本的案例分享,详细介绍了该市如何通过智能交通来带动智慧城市的规划,如何不仅依托高技术,而以服务为导向更好的实现城市功能,实现城市生活的智慧化和人性化的新变化。演讲中分享的日本在公交、铁路系统智能化,家居住宅低碳化等方面的最新探索,亦为国内外其他城市的智慧生活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段创峰,上海市地下空间设计研究总院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
《城市市政基础设施BIM信息化建设管理探索与实践》
技术创新最终都将服务实践。论坛上,段创峰院长重点分享了隧道股份地下设计总院在过去6年间,如何有效将信息化手段和技术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维需求整合起来的实际探索和相关实践案例,并围绕3DGIS+BIM系统、建设全过程信息管理平台、智能管养平台、城市民防工程综合信息化平台、智能感知物联网系统等技术创新和应用,给出了最新的工程信息化成套解决方案。
Terry van Dijk,格罗宁根大学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
《交通基础设施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考》
Terry van Dijk院长认为建立解决方案的包括“需求、设计、决策、创造和评价”等五个环节,其中评价环节是最可能发现问题的环节。他认为智能城市的需求主要是由于城市形成过程中虽不断得到大量信息,但却缺乏有机联系,而要解决这些问题,要更多地着眼于未来的需求、着眼于集体的需求,追求可持续化的发展。
张国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城市中心综合交通规划院院长
《当前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
张国华院长认为当前许多城市仍在以旧的工程思维来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而城市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工业商业文明的发展结果,因此智慧城市的核心任务是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各方面转变思维方式。
鎗目雅,东京大学科学技术和创新治理系副教授
《日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挑战》
鎗目雅副教授介绍了日本城市可持续发展中,能源问题的解决思路。他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是生态、经济和能源。智慧城市的发展主要是解决能源供给和需求双方的关系。他对比美日两国在智慧城市方面的实践,提出要建立一个分布化、去中心化的能源供求网络,重视电网效率的改善和智能仪表的开发。
Ronnie Lauxen,荷兰Sweco公司高级工程师
《BIM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
Ronnie Lauxen先生介绍了BIM对工程流程管理、成本控制方面的影响,并介绍了安特卫普铁路项目等BIM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
蒋应红,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规划交通院院长
《基于智慧交通的城市公交优先发展策略》
蒋应红院长认为,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手段。智慧交通的本质是采用大数据技术,对所有信息进行处理,发现其中规律,更加本质化、智能化和人性化。演讲中针对如何运用不同来源数据引导公交优先所给出的解决方法,对进一步完善智慧交通城市公交优先发展相关评估体系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具有借鉴意义。
分论坛 城市出行解决方案
“城市出行”和每一位城市居民的生活都休戚相关。在大会“城市出行解决方案”分论坛上,国内外专家从“桥梁、道路、铁路、轨道交通”等多个维度,给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出行难”等城市交通问题的全新思路和“医治良方”。
诸如 “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如何适应公众对交通服务提出的更高要求”、“上海轨道交通及线网运营现状及未来规划”等行业和公众共同关心的问题在会上系数解答。相关成果对解决城市居民多样化出行需求,推动城市交通更为高效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指出了新的方向。
葛耀君,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副主席、
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主任
《大型公路桥梁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技术》
葛耀君副主席指出,可持续理念不是一个政治性的问题,而是一个技术目标。中国作为桥梁建设的大国,桥梁工程备受世界瞩目,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分析桥梁的建设发展,应用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建设排放等评价指标,可以对大桥结构进行比选分析。
张广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城市公共交通供给策略——以地面公共交通为例》
城市公共交通运营可持续性问题日益严峻,需要改革现有运管管理模式,解读城市的公共交通供给策略,实现行业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的有效融合,提高交通服务能力。
王秀志,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总经理
《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与运营》
轨道交通已成为大多数人首选的出行方式,目前上海轨交的运营里程已达到617公里,已建成15条线路,共366座车站,网络运营客流持续增长。同时,上海轨交交通依旧持续建设中,2015-2020年,上海轨道交通预计建设完成9条线路(包括新线与已运营线路的延伸线)。在建线路需与城市发展融合,面临超深基坑、近距离穿越、综合开发、市政工程合建、上盖开发等多重困难。
朱雁飞,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软土地下工程“微开挖”技术体系的规划与核心装备研发》
随着城市发展,地下结构的断面与结构形式日趋多样、复杂,传统的盾构与顶管技术难以满足这些特殊结构非开挖的要求。朱雁飞总工认为,采用暗挖方法取代明挖,可以大幅度减少施工对城市生活的干扰。运用“微开挖”技术体系,可以解决如下难题:突破覆土限制、提高空间利用率、渐变断面施工、不规则断面暗挖。
刘桂生,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分会副理事长、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董事长,设计大师
《再造城市交通空间》
刘桂生副理事长认为,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突出,交通与城市发展需要更加和谐的关系。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进程中,交通与环境关系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交通空间在城市空间中的位置和处理手法,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品质和未来。他围绕我们现有的交通如何改造,处理,结合几个国外重点的事例给我们启示,让我们反思过去,畅想未来。
周良,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
《城市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及工程实践》
周良总工介绍了中国钢结构桥梁的设计规范及工程应用情况,他说国内外已有众多桥梁采用钢结构,随着2016年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公路钢结构桥梁建设指导意见”,相信钢结构桥梁的应用前景广大。目前我国在组合结构桥梁的研究和应用方面相对落后,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迅速提升,组合结构桥梁将会展现出巨大生命力。
陈立生,上海城建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城市现代有轨电车施工关键技术》
陈立生总工介绍了有轨电车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他认为现代有轨电车具有耗电量小、100%低地板、系统运行噪音小、单车载客量大、动力性能好等特点。目前国内近10个城市正在运营现代有轨电车,大量城市正在开展现代有轨电车前期研究或建设工作。虽然还有多个问题亟待解决,但国内发展前景良好。
Dennis Khoo,上海隧道工程(新加坡)有限公司项目职业经理人
《新加坡陆路交通局T206项目始发井设计和模板工程的经验分享》
Dennis Khoo认为新加坡轨交建设发展迅速,介绍了新加坡轨交项目的设计、招投标的情况,通过具体案例介绍了轨交始发井的施工技术,并分析了技术的经济方案比较等。
分论坛 基础设施投融资与运维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的开端和终端,“投融资”和“运维”有着怎样的联系?在海外的中国企业需要整合哪些资源,才能实现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的建设管理目标?如何更好的做好PPP,它和TOD、DOT分别适应于哪些环境?城市基建从“建设”向“管养”时代转变,如何实现“智慧管养”?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与运维”分论坛上,这些问题都能找到答案。
吴之昕,原中信建设建筑工程顾问、非洲区总经理顾问、
北京基业长青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国际工程与投资研究院”院长
中国企业在海外PPP项目中,呈现出“两强两弱”:第一个强弱是不同的企业在设计、施工、运营等各个单独的环节上都很强,但像一颗颗珠子,各管各的,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一体化服务链。第二个是内强外弱,像淡水鱼在内河里,到国外很难存活。解决“两强两弱”的对策,就是整合国内、国际的优质资源,形成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等服务链,打造资本引领到对外承包升级版。这是中国企业在海外PPP项目中间提升实力的根本途径。
顾春华,上海城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当前基建领域的发展表现出两个特点: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城市基建增速拐点已至,建设为主阶段已过,养护时代来临;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尤其是PPP模式的迅速普及,正促使市场化的养护体制加速形成,重塑整个行业生态。很多企业提出了“综合服务商”的概念,注重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隧道股份以“智能化+平台化”的理念,智能建运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数据采集智能化和平台数据集成,建立数据辅助决策模型。
熊正元,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分会副理事长、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党委书记、院长
近年来,广州在“智慧交通”、“智慧排水”等多方面取得了一些创新性成就,包括全亚洲客流量第一大的城市快速公交工程——广州市快速公交(BRT)工程;全国第一个深层隧道排水系统工程——广州市深层隧道排水系统东濠涌试验段工程等。
朱晓兵,西南交通大学(上海)TOD研究中心主任
我国轨道交通PPP的情况,到2016年2月29日,一共有七千多个项目,总的投资达到8.3亿万元,轨道交通的个数占比较低,但是资金量很大。因其具有投资巨大、合作期限长、项目自身盈利能力差等局限性,而DOT(Development-Oriented-Transport)公共导向开发,可围绕轨道交通进行高密度的开发,实现非常明显双赢互动效应,总体来说轨道交通可以带来大量的客流,带来沿线房地产和物业的增值,周边地区开发起来以后,也会增加轨道交通的客流,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苗纪江,龙元建设集团明城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的PPP市场,对全球的PPP市场有比较大的贡献。目前我们基本上采用财政部的模式,设计、建设、运营、维护,使用者付费或者政府付费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在全球的范围之内,PPP的投资在推动基建的转型中有重要的角色,全球设施的PPP,也为中国企业的PPP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商国平,上海市路政局道路建设处副处长
随着交通的发展,城市的桥梁道路不断在延伸,我们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对桥梁,道路,隧道的管理。上海现有道路近两万公里,桥梁一万余座,并包括了城市桥梁,公路桥梁,越江大桥,越江隧道等,对于上海的超大型城市道路桥梁隧道的管理,我们有两个目标:一是保证设施的、机构的安全;二是保证设施为交通服务的功能。
何拥军,上海公路桥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老隧道的运管难以做到隧道数据的高效存储、快速查询和隧道的高效管理,但随着计算机技术、BIM技术的快速发展,隧道的运维将从传统的人工巡管迈向智能管理。基于BIM的智能运管可发挥BIM技术在可视化、参数化、集成化、虚拟化、模拟性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将BIM模型数据与数据库进行有机融合,可解决老隧道运维资料匮乏、散乱、一致性差、决策受主观因素影响大等问题,提高隧道安全运营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延安东路隧道智能运管平台在上海延安东路大修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分论坛 海绵城市 让城市“吐纳自如”
城市硬化带来的“看海体验”常令众多城市居民头疼不已。如果城市在应对极端天气时能具有像“海绵”一样收放自如的良好“弹性”,结果会不会大不相同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此次大会“海绵城市”主题分论坛上,众多国内外专家就为我们带来了针对这个难题的全新思路和解决方案,不少高质量的技术和实践成果,为我们的城市如何统筹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通过雨水的“渗、滞、蓄、净、用、排”,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有机结合,让城市像“海绵”一样,最大限度把雨水留住,削减初期雨水径流污染,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借鉴。
刘家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城市水文室主任
《海绵城市建设的若干关键问题》
刘家宏主任认为,从国际城市的治涝的雨洪城市发展来看,大体走过了一条从“重排放”到“重自然”再到“综合管理”的发展道路,这对我国的城市洪涝管理具有借鉴意义。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是中国针对自身实际提出的策略。针对海绵城市的“量、质、用”的三个科学内涵(水量上要削峰、水质上要减污、雨水资源要利用),我们需要在水量、水质和水资源利用上进行科学诊断。
唐建国,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
《用“绿色、循环、低碳”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处理好城市固体废弃物——某城市静脉产业园区规划介绍》
唐建国总工指出,中国的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需与周边相融合,坚持低碳发展。采用“两条主线、三个内涵、四项产出、五大循环”等设计思路,通过对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产物的利用,实现资源循环,避免污染。
赵敏华,上海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海绵城市生态经济——10%城市海绵解决什么?》
10%城市海绵解决什么?赵敏华总工以全国唯一一个全部是旧城区改造的镇江市金山湖江二社区 “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为例。通过建设前后的对比可以看出:海绵城市示范区明显具有“不积水、环境美”等优势。
周顺和,国际土工合成材料协会南洋分会主席、
新加坡国立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副教授、Calibre Consulting (Singapore) 高级顾问
《基础设施及地下工程中污染土的治理》
周顺和教授认为,在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过程当中,城市越发展就产生越多的污染,一方面是水的污染,一方面也是污染水渗透到岩土里面去,产生土壤的污染。污染物渗透到土壤里怎么样来处理和清洁,他说中国海绵城市的启动是非常亮眼的计划和设计。新加坡称海绵城市为ABC,即Active, Beautiful, Clean(活躍,美丽,清洁),涉及全面性的处理,不单是看见水流、水质的问题,也要考虑怎样把雨水再利用。
张伟,北京建筑大学讲师,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
《海绵城市建设内涵解析与若干问题思考》
张伟教授指出,高速的城镇化发展过程对城市开发具有巨大助力,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设想应运而生,但也面临基础科学研究和积累不足,系统构成及其边界的界定不明确,多专业、跨部门尚待磨合等多方面问题,需要正确认识海绵城市建设,有序稳步解决城市内涝等问题。
赵冬泉,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副院长
《海绵城市监测评估体系构建与应用》
赵冬泉副院长指出,以海绵城市建设效果为核心,以详细的过程数据为支撑,可以建立一体化管理平台及考核评估体系,支撑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监管、考核评估与综合管理。通过监测可以全面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积累海绵城市技术措施相关数据。该体系可为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的管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分论坛 综合管廊 城市生命线的集约化建设管理之道
为从源头上,解决城市各类管线的统筹规划设计、投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推进绿色城市发展,此次大会专门设置“综合管廊”分论坛,通过全球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经验分享,地下空间再造与地下空间更新联动发展,深隧隧道等中国当前和十三五地下空间建设重大推进等焦点问题的阐述,以国际视野,以中国战略,为高效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城市管线安全运营,便捷维修和智能化管理等给出了系列精彩报道。
钱七虎,中国工程院院士
《推进绿色发展与绿色建造,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钱七虎院士谈到,一座城市的面貌是“面子”,而基础设施,尤其是管网则是“里子”。只有筑牢“里子”,才能撑起“面子”。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的现代化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不仅是治理这些城市病的开端,更是规范城市规划的契机。演讲中,钱七虎院士从城市发展,怎样从粗放型,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很系统的概念,并分享了众多案例,为国内外同行更深刻、系统地看待综合管廊的建设,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治理城市病提供了很好的启发。
束 昱,全球城市地下空间研究会理事长
《城市基础设施更新再造与地下空间的国际视野》
束昱理事长从中国基础设施更新再造的“背景与引擎”,城市更新与地下空间联动发展的“国际视野”及其“中国战略”,分三个层面对当下及未来城市“交通、管道及海绵类”地下空间的国际经验和中国创造,及立足功能需求和技术转型需求,推进交通轨道联合建设,管廊、海绵棚区及生态化智慧城市建设等“中国战略”实践做了深度分享。
顾建江,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机械制造分公司总工程师
《从供给侧创新——隧道工程装备领域的研究成果综述》
顾建江总工指出,综合管廊的建设需求与其独特的施工环境催生了一大批独特的施工装备,隧道股份上海隧道作为中国最早进行盾构隧道施工试验及工程应用的企业,从研制“十一五国家”863项目国产盾构开始,到GPST地面出入式盾构机、超大型全面类矩形盾构掘进机等创新隧道工程装备产品的研发制造,为今后的城市管廊施工提供了更多选择。
杉江功,阪神高速技研株式会社执行役员
《日本综合管廊的建设现状和特点》
杉江功指出,日本综合管沟建设开始于1926年,截至目前日本已兴建超过600公里的综合管沟,在亚洲地区名列第一。日本的管廊建设有其专门的标准与法规,有其独特的投资模式,更有其独创的施工工法,以及周全而先进的运维管养方法,通过对地下空间的复合利用,打造符合城市长期发展规划的地下管廊。
王家华,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
《排水管道纳入综合管廊的实践与思考》
王家华总工分析了排水管道入廊的政策要求、现状及可行性、存在问题及相关对策。他说排水入廊道可行性,风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排水方式,高层衔接;一个是重力排水,还有压力排水、真空排水。
刘文波,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主任
《做好规划协调完善综合管廊工程设计》
刘文波副主任谈到,城市综合管廊是城市地下空间的一部分,如何协调好城市管廊与城市道路、地铁、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等其他地下设施的关系,是城市综合管廊规划设计中重要的内容,做好多规协调,才能完善综合管廊工程。